【品质新政】
展示国企特色 规范国企管理
————论国有企业的发展改革之路
改革是发展中国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积极指引下,国有企业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党和政府,不仅要客观对待国有企业的现状,更要为其长远发展设计出美好的蓝图,因为它们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前途命运。
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是指投入于国家安全、公共服务、能源工程等重大项目中的各种单位,它们的运行权力基本上都是由党和政府完全操控。同时,党和政府不但为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而且还给予了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国有企业的运行压力要明显的比民营企业轻。毕竟,民营企业是需要完全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
正是这样的现象,导致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产生出安于现状的经营理念,甚至有不少企业管理人员根本就没有“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经营思维。即使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也很难得到有效落实。因为党和政府复杂而众多的审批环节长期压抑着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并且,由于国有企业归政府直接管辖,所以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会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一些工资较高、福利丰厚的岗位往往会被领导干部的子女及亲朋好友预订一空,真正的人才很难得以任用。
作为党和政府,要想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不断拉近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距离。其中,应对国有企业实施简政放权,科学减少各类审批环节,逐步压缩各类审批事项,合理调节资金投入力度,明确法人代表的岗位职责,为其能够真正投入市场化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积极采取税收、财政等有效杠杆,不断对民营企业加大政策保护力度。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实惠的贷款服务。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工商、质监、安监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开展安全生产检查行动中,要本着“一视同仁”的原则,绝不袒护于任何一方。
中国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并且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重要比重,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为此,党和政府应不断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宏观手段切实规范好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为其能够完全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也要对民营企业予以足够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重点解决民营企业在土地、资本、劳动力、生产技术等领域中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只有重视两者的协调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才能有效的惠及民生、造福百姓。(文\刘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