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警示曝光

理财与保健品骗局“花招奇出” 老年人屡掉诈骗陷阱

发布日期:2016-10-25  浏览次数:569

      近日,由北京老龄办、致诚公益·北京老年维权服务工作站联合发布了《老年人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风险调研报告》,报告指出,针对老年人的此类犯罪主要集中于投资、理财以及购买药品、保健品等方面,被骗老人经济损失个案最高达300万元,52%的老年人因害怕子女埋怨不愿告诉子女,75%的老人遭侵权后会主动寻求帮助,但维权实践中往往遭遇立案难、罪与非罪界定难、挽回损失难等问题。

投资、理财、保健品,处处有陷阱

     《报告》显示,针对老年人的经济犯罪和诈骗往往以投资企业、项目等看似“合法”的方式进行。

      2016年5月,68岁的何女士和朋友一起与某财富公司签订借款协议书。协议约定投资某市电动车有限公司,投资金额共127万元,何女士个人出资15万元,年利率24%,为期一年。事前,何女士和朋友曾一起到电动车有限公司参观考察。但打款后,该财富公司突然“失联”。何女士找到电动车公司后,对方表示没有收到过什么财富公司的投资。

      无独有偶。78岁的赵先生,去银行存款时被工作人员推荐购买了理财产品。一份是2013年2月购买的,金额175万元,另一份是同年8月购买,金额85万元,双方约定利息12%。第一年曾收到利息分红,第二年没有收到。后来赵先生找到银行却发现,该理财产品并非银行发售,而是一家理财公司。目前,该理财公司早已易名换地经营。后虽几经协调,但他只陆续收到协调返还的60万元左右。

      当前由于银行利息低,市场上各种P2P项目又泛滥,准入门槛极低,使得很多不谙世道的老人被吹嘘的高利息或者好项目欺骗,损失惨重。此外,除了投资企业、购买理财产品,投资养老和购买各种“神药”“保健品”也是老年人被骗最常见的形式。

      83岁的管先生今年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对方自称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来给他发放养老物资的。销售员上门带管先生到昌平一个酒店免费体检服务,而后让管先生购买5000元的福利卡。接着,销售人员又联系管先生说血检结果显示有问题,给他推销保健品。发现情况不对的管先生这时要求退卡,却被拒绝。

      根据调查,以会议(讲座)等形式销售保健食品已经是保健品行业内的“标配”推销手段,一些不法分子也通过“健康讲座”“赠送礼品”的幌子,向老年人变相推销高价保健品。据业内人士透露,老年人非常关心健康,时间也相对充足,很容易成为重点推销对象。而当前业内“骗术”也与时俱进,“嘘寒问暖”“旅游兜售”“现金返还”形形色色的“花招奇出”,大打“免费牌”“专家牌”“亲情牌”,大量老人“前仆后继”上当受骗。

      比如“免费牌”,市场上保健品商家在推销时会先发放免费小礼品、赠送药物、免费义诊等,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手段,给不知情的老年人制造“买药不花钱”“不买白不买”的假象,引起关注。同时,一些旅游兜售、现金返还等骗术也在升级。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产品销售现场异常火爆,其实是精心策划的营销噱头,一些老年人“被忽悠”参加活动,往往正是贪图商家“免费”便宜。商家随后通过“温水煮青蛙”方式,展开后续高价保健产品的推销,老人不知不觉中就会上当受骗。

      《报告》指出,不法分子往往冒用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大医院和各种医学研究机构以及“老龄委”等机构和协会的名义,以送医疗保障、送免费礼物、免费旅游为饵、拉老人听讲座、搞免费体检,骗取被害人的信任,趁机推销保健品、药品或其他商品。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专家”做宣传,通过专家讲座、专家访谈、养生现场会等形式做幌子,一定程度上会打消老年人的顾虑。为了凸显保健产品的“高大上”形象,讲座人往往是被冠以国家高级营养顾问、军医老专家等各种头衔的专家,为了让老年人对产品深信不疑,在宣传方面大做文章,为产品销售做足铺垫。很多老人被“专家”迷的神志不清,即使是家人强烈制止,都无法阻拦。

      还有一种“亲情牌”。一些保健品营销人员会从关怀角度入手,一旦获得老人的联系方式、家庭情况等信息后,会表现得非常热情,不断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疾病,通过逐步的交流来骗取老年人的信任。很多的“空巢老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自己的防范意识变弱,缺乏亲情关怀,极易中招陷入“温柔陷阱”。

身心脆弱让老年人陷于危险境地

     《报告》分析,针对老年人的此类经济犯罪和诈骗,作案方式趋于职业化。涉案公司从过去的小作坊、路边店发展到进高级写字楼注册公司。这类公司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严密、齐全,从而导致老年人辨别难度加大,深陷各种圈套,让他们身体和经济遭受双重打击。

      老年人为何会成为此类诈骗的重灾区?

      犯罪学家汉斯·冯·亨蒂希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指出,“老年人握有大多数的累积财富和财富给与权。同时,他们身体虚弱、精神衰弱。财富和身心脆弱的共同作用使得老年人处于危险之中。”

      专家分析:老年人容易受到欺诈,一是老年人自身受经验、知识、时代变化这些因素的影响,对新近发生的理财问题、欺诈问题了解较少;第二,老年人手中往往有一些积蓄用于养老,这些钱如果受到欺诈,往往导致老年人的生活受到根本性的改变;第三,不论是理财还是保健品,其低成本与高利润也是致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欺骗招数如何翻新,不法分子之所以能得逞,与老龄化社会特质分不开,即老人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和少子化。

      当老人从家人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关怀时,推销人员的“温柔以待”就起了作用。“有的推销人员,有时对老人显得比亲儿子、亲闺女更亲切。那种热情和关怀,确实是挺能打动老人。”在一起破坏的保健品诈骗案中,数十位老人都有认了一位共同的干儿子,就是因为这个“干儿子”比自己的亲儿子亲闺女还要“亲”。

      此外也有专家分析,另外一种需要,是老人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我还有用,我还能创造价值。”多数投资被骗的老人多是抱着这样一种心理,中了诈骗分子的圈套。

老年人受骗后维权难

      近年来随着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老年人的维权意识也得到提高,《报告》数据表明,75%的老年人在权利受到侵害后会主动寻求帮助,但立案难、罪与非罪的界定难、挽回损失难等都让老年人的维权实践困难重重。

      有律师表示,在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民间借贷、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认定界限上的分歧和困难。“有些案件确实时间跨度大,涉及人员多,本息金额混杂,当事人阶段性诉求不一,给办案带来很大困难。”

      而对于保健品诈骗,虽然新的食品安全法已经颁布实施,但是相关配套规章没有落实,一线执法缺乏可操作性。目前保健食品市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因而不少虚假宣传的企业抱着“捞一把就走”的想法在搅乱市场,只要“没人举报,无人追究”,不良商家便可“闷声发大财”。

      甚至有些不法分子,他推销的就是正常的保健品,但是极力吹嘘,把保健品吹成能治疗各种疾病的神药,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食药监执法人员出面,也不能过多干涉,因为卖的保健品是真货。

      所以很多时候想替老人维权不如把防范工作做在前面,想办法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6月份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空巢老人,也就是子女离家后的老年人,占到老年人总数的一半。这就意味着,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不被“忽悠”也越显现实意义重大。

      有专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群策群力促进老年人防骗意识提升、从源头上加强金融监管、加快民间金融立法,以求准确把握针对老年人涉众型经济犯罪的规律以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从而有效防范老年人被骗风险,更加科学有效地治理老年人涉众型经济犯罪,切实维护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保障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

      针对保健品商家违法成本低、执法乏力、监管存漏洞等问题,专家建议,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对假劣保健食品、非法添加以及虚假夸大宣传的生产经营企业,要列入“黑名单”。不断完善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消费者、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等通过举报电话、网络,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保健食品违法违规行为,努力营造“社会共治”局面。

按分类浏览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组织机构 | 联系方式 |夏恒网络